
如今,在各大商场里,五花八门的羽绒被、空调被、太空棉等应有尽有,给手工弹棉絮带来很大的冲击。听说青山区红卫路街有几家弹棉絮的门面,记者昨日特去寻访,却发现大部分已改为他用。最后,在居民指引下,记者才在本溪街找到了手工弹棉絮的鲁弹匠。
令人惊奇的是,鲁弹匠今年才37岁。“以前,我们当地人把弹棉絮看作是一种值得羡慕的手艺。所以,我10多岁时便被父母送到师傅家学弹棉絮。”
据鲁弹匠介绍,他是咸宁通山人,来武汉弹棉絮有7年多了。开始,他每天平均要加工六七床棉絮,一床棉絮赚15元钱,除维持日常生活外,还略有盈余。然而,“这一行已今不如昔,我带着妻子辗转换了几次地方,都没赚到钱。”一个月前,他刚刚从汉口搬到本溪街,想在这里“碰碰运气”。
没想到,到本溪街后,每天加工的棉絮还不到两床,算下来还亏了不少。“有时真想不做了,可我又没有别的手艺,只能先靠此为生了。”
不过,鲁弹匠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计划先坚持一段时间,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引进新型的设备做其它人做不出来的千层无网被。自己带家一家人用老式的方法做棉絮,不但效率提不上而且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几床人还累得要死。
鲁弹匠说,他的一个同门师兄思想观念就转变得很快,用以前的老把式在当今不能吃香,只能与时俱进走在别人的前面做别人没有的才能赚到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