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县城里有磨面坊和弹棉花的作坊。
也是妈妈指使孩子唯一能靠得住的活儿。
但是我总觉得那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妈妈总是把一袋粮食,或玉米,或黄米,放在自行车后座绑好,指使你去磨面坊磨面。那时候真的不愿意去。
磨面坊里的声音震耳欲聋,各种机器嚣张的叫着,老板根本听不见你说什么,需要卯足了劲儿的吼。每台机器会吹起来一个胖胖的袋子,长长的鼓鼓的绵绵的,看着粮食都下去了,老板会把那台机器停了,从中间掐起来抖抖,然后把尾部团着的地方松开,往你的粮食袋里倒。每次总担心他掐的位置是不是有点太靠下,他倒得是不是干净,会不会还有很多面粉残留在里面,为什么拿来的粮食和磨出来的面总是差了这么多,但是从来都没好意思问过。
不喜欢磨面,但是喜欢扫麸皮,在磨面坊的侧面有一个拐两道弯大约20厘米高的小走道,麸皮就是从一个四方的小孔里被吹出来散布在这个小走道上,围上一块小头巾,蹲在那里边扫边装,感觉和磨面坊里面的环境对比,这里就是个安静的世外桃源。从来不知道这些麸皮是干嘛用的,因为家里没养动物,也没看见谁使用过,难怪后来就再也没扫过了。
弹棉花要比磨面能稍微体面一点,个人觉得。流程也是一样,绑好在自行车后面,去指定地点。
弹棉花的声音大,但比起磨面坊要好几百倍。只是最难容忍的是你站上几分钟绝对变成白毛女。不知道是当时的生活艰苦,还是什么习俗,凡是弹棉花的都戴着一个薄薄的小帽,细看才知道那是一块四个角系着疙瘩的手绢。回家后便效仿他们的扮相,觉得还真是物尽其用。
真的特别喜欢弹好的新棉花,一层一层,雪白雪白的看着就舒服,仿佛忘记了带来的那堆黑乎乎的毡片子。老板往往都很善良,帮你用牛皮纸卷好,细麻绳绑在自行车上就可以走了。
也许好多人不以为然,没觉得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可能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出生年代不一样等等。我说只是代表我自己。为什么丢脸,说白了就是怕在路上碰见同学,
同学问你:***,你给哪下?(灵丘话发音,见谅)
你说:磨面下,弹棉花下。(哎呀,死了算了赶紧)
现在虽然已经脱离学生时代好久了,但还是可以想象当时那种尴尬。正如我以前的自行车前后刮泥板都掉了,女式自行车轮胎裸露在外,朋友要借,我爽快答应,朋友来看了之后说:你这自行车天亮之后就不能骑了。也可以理解她骑上那车子后的尴尬。
如果现在磨面坊和弹棉花的还在,那我可以去了,不再尴尬,去看看童年,听听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