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31日早晨8点多,小长夫妻俩就开着拖拉机,将“弹棉摊”开到了中山南路中央城E区的大门口。先搭了个台,拿出些小竹竿和压棉花的圆木墩子。一番准备后,夫妻俩便等着附近的居民送旧棉絮来。
没多久,住在E区的何大爷和老伴就提着一捆旧棉絮来到了小区门口。小长拿起秤,将絮称了称,有9斤重。“做床垫絮吧!”何大爷说罢,小长夫妻俩便熟练地操作起来。先是用剪子将旧棉絮拆成几块,然后,小长站在拖拉机的一头,将拆好的旧棉絮一片片地放入弹花机内,妻子则在机子的另一头,用竹竿把轧出来的棉絮一层层地卷了起来。原先看着薄薄的一床旧棉絮,在轧过之后,蓬蓬松松地,竟有三大卷。
之后,夫妻俩便借着竹竿,挑着松软的棉絮,一层层地铺在台子上,做成褥子形状,接着用新的纱网将絮包裹起来(如图)。褥子的“雏形”出来后,小长跨上台子,脚踩着圆木墩把褥子压平整。“翻新”过程不到10分钟,何大爷家的旧棉絮就“改头换面”,厚了许多。何大爷很满意,“棉花翻新1块钱1斤,配个纱网30块,总共花了不到40块,我就抱床新褥子回家,多划算啊”!
拆被、轧棉、做新被,一小时过去后,夫妻俩就接连做了四五床新被子。随后,附近的很多居民都提着被子赶来,排队等着做。“年前你们都在吧,我家有被子要弹”,也有路过的行人停下来打听。 “我们一般都把车开到新建的小区附近,因为他们刚搬了新房,可能要做新被子。”小长说,他们的“作坊”是流动的,哪里有生意就开到哪里,一天要换好几个地方。由于手工弹棉花太麻烦,效率也低,他们便置了台弹花机,这样下来生意好时,算去成本后,一天也可以挣个两百块钱。
“四五天后,这纱网就差不多可以铺完了,”小长的妻子指着剩下的纱网说道,“铺完这捆纱,我们就回南京老家,准备过年了,等年后再出来跑!”小长说,他们出来弹棉花已经有半年多没回家了,从芜湖开着拖拉机回去,最少也要12个小时,“很多弹棉花的都收工回家了,但是我们还是想多挣点,好好地过个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