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记者 刘滨竹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匡街22号有一个小屋,这就是关景森夫妇的工作间,夫妻俩在这里弹了5年的棉花,经过艰苦创业终于弹出了幸福的生活。
每斤2元 5年未涨价
25日,记者来到南岗区一匡街22号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市房,门窗上红色的“弹棉花”不干胶格外醒目。推开虚掩的门,满屋飘着棉花絮,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关景森夫妻分别戴着大口罩在埋头苦干。看到记者,老关摘下口罩与记者聊了起来。夫妻俩年轻时是做小买卖的,2006年得知在这个店弹棉花的南方人要回老家了,于是两人就将这个店买了下来。可是没想到,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些太空棉、水鸟被、羊毛被等新式棉被开始兴起,棉花被渐渐失宠,弹棉花的人也少了。为了维持小店的经营,不管多远的路,老关两口子都上门取货送货,在保本经营一年多,由于两人的工艺好,价格低,顾客开始渐渐多了起来。5年来,虽然很多行业都在涨价,但老关两口子弹棉花的价格一直未涨,还是每斤2元钱。
辛苦赚钱 开心生活
老关指着身边的机器告诉记者,最古老的弹棉花是用“弹弓”,但是用这种传统工具弹棉花的老手艺现在几乎绝迹了,现代的弹棉花都用这种棉花疏理机。相比以前来说,虽然轻松了一些,但每天都要在噪音和棉絮中工作。特别是夏天,戴着的口罩一会就湿透了,不一会就又被棉絮糊死。
老两口本分经营还赢得了很多顾客的称赞。有一次,一名顾客将家中老人的棉被拿来弹,老关拆开被后,发现里面缝着好几百块钱,夫妻俩如数交还给顾客,而这名顾客却还不知情,对夫妻俩连连道谢。以后,这名顾客跟夫妻俩成了好朋友,还给他们介绍了不少顾客。现在很多住在很远地方的顾客都慕名来找老关弹棉花,就是因为他手艺好、心眼儿好。
弹的是手艺
更是良心
近两年来,棉被又重新受到市民的宠爱,老两口的活儿也越来越多。“现在每天从早弹到晚,活都排到下周了,一个接一个。”可是,活儿再多,老关夫妻俩始终秉承着精工细缝,绝不对付。“弹棉花这活儿,既要有手艺,更有讲良心,要为顾客尽量节省,少损失些棉花,缝得结实耐用些才行。”老关说。